文獻分享

Utilizing Compassion Fatigue Education in Hurricanes Ivan and Katrina (Laura Campbell, 2007)

Utilizing Compassion Fatigue Education in Hurricanes Ivan and Katrina (Laura Campbell, 2007)

以作者的視角回顧他自己在伊萬(Ivan)和卡崔娜(Katrina)颱風之後,受綠十字的請求提供災民幫助時所發生的事件,以自己親身的經驗,來驗證Charles Figley博士所發展出的「同情疲勞發展模型(Compassion Fatigue Process model)(如下圖)」並建議讀者應該如何發現、改善同情疲勞的症狀、問題。

根據Figley博士所提出的同情疲勞發展模型中,指出如果暴露在創傷中,並因為關心而運用自己的同理能力,這就是一種同理回應,就像是作者在協助這些受到颱風摧殘的災民時,就會想到「這也有可能發生在我身上」而去幫助災民們,這就是一種同理回應。產生同理回應之後,如果照護者能夠適時地保持情感距離,或是能夠感受到照護工作帶給他們的滿足感,就可以幫助他們把照護工作做得更好,也能讓他們繼續有動力工作。然而,情感分離與照護工作帶來的滿足感也無法徹底的根除同情疲勞的風險,這些殘留的同情壓力,再暴露在創傷、照護者自己本身有創傷記憶或是還有其他生活上的壓力的話,就會演變成同情疲勞的狀況。

作者本身先經歷了伊萬颱風的摧殘,來到受卡崔娜颱風重創的紐奧良州,他發現自己不想立刻開始傾聽那些可怕的故事,所以作者決定離開協助災民心理健康這塊,轉而以其他方式幫助災民,用這樣旁觀的角度,作者才察覺到自己的心理壓力,也進而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幫助其他人度過難關。在協助颱風災後重建/心理工作之後,作者受NASW(美國社工協會)邀請參加工作坊,談談同情疲勞,在準備課程的期間回想起事件的回憶,作者發現自己會變得非常情緒化,但他不希望在上課期間情緒崩潰,因此他會向外尋求幫助,作者和某位朋友談有關他在颱風災後的經歷,而這(在需要的時候尋求幫助)對工作中經常遇到創傷,尤其是災難的人尤其重要。除了要適時的求助外,作者在課程中加入Ray Scurfield(2005)所提出的災後恢復的六個階段:heroic、tunnel version、honeymoon、disillusionment、reconstruction這是由災民自己判斷自己在哪個階段,讓災民知道自己在哪個階段可以幫助他們了解這是所有經歷過災難的人都會經歷的過程,且只要持續進步,就是會恢復的。

延伸閱讀主題